下載檔案
元元
- 在《錦繡良緣》中,男主角猶太人父親堅持猶太人的一切傳統:社團裡,家庭中的每一個 成員各守本份、安息日與家人和朋友一起舉行安息日的晚餐……當中,我最欣賞父母親與 子女進膳前的祈禱和祝福,這對家庭的共融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可惜這情況不出現在我的 家裡!
- 愛不能用財富和金錢來衡量的,父親被窮裁縫對他女兒的一生照顧的承諾而打動,因而破 壞他與富裕肉商的承諾;這好像是自打嘴巴,但這正好給我們思考面對「愛」的前提時, 原則是可以折衷的。
- 兩部電影都有婚禮的描述:《錦繡良緣》中,大女兒的婚禮充滿宗教色彩,這意味著婚姻的 神聖和對婚姻盟約的堅貞而不可兒戲的信念;《甘地傳》中,甘地與他妻子拉著手在美國記 者面前「重演」他們的婚禮,在這七步中別具深度──夫妻既有各自的職分,也有彼此尊 敬愛護的元素。甘地太太說丈夫是她的主人;甘地先生說妻子是他所愛護的對象。不論是 平民還是偉人,選擇婚姻生活的人都須堅守承諾和愛護對方,尊重對方,這才是婚姻。
- 《甘地傳》中的甘地以他的和平方法達到政治目的:印度獨立,可惜卻造成印度教與穆斯 林教之間的衝突。最令我印象難忘的是一個印度平民魯莽地走到躺臥著的甘地旁邊,把一 塊麵包扔在他的身上,說:吃。我不想見到你的死去!我的惡行已足以令我進入地獄的了。 我殺掉一個穆斯林的男孩(痛哭),因為我的男孩給一個穆斯林男人殺掉。說罷,那男人轉 身要跑,甘地立刻阻止了他,說:沒有人可以判斷誰要進地獄,包括他自己。去,找個穆 斯林的男孩,這麼高的,跟你殺掉的男孩一樣高的,用穆斯林的教養方式去撫養他成人。 那魯漢屈膝跪地一再痛哭,甘地用手輕撫著他的腦袋,那魯漢平安地離去。看到這一幕的 一刻,我想起了向神父辦告解的情形。人能承認自己的過犯,並作出補贖,這顯示生命的 高貴。這也令我想起當甘地在和平抗爭的過程中,發現印度平民與警察在對峙時因失控而 演變成狂妄與暴力,他唯有絕食來阻止平民的暴行,期間他曾這樣說:以眼還眼,令人眼 瞎。我學曉以惡報惡,只換來更大的災難。
- 我很佩服甘地的待人處世態度和方式,他可以這麼冷靜、平安、公正……很值得作為我學 習的模範。
- 在這套電影裡,我看到耶穌的影子。平日,我沒有機會接觸這些宗教電影,只能在倫理課 才能欣賞到這些令我思考人生的一些問題。
- 一個在英國修讀法律的印度人,甘地,卻在南非受到種族歧視,這顯示了世界的不平等和 殖民政府的暴行。甘地利用了「師夷之長以制夷」、英國民眾的正義感和國際評論去爭取印 度獨立。過程中,我學會了尊重與忍耐是勝利的元素。
- 兩套電影各有情調;不過,我比較欣賞《甘地傳》,特別在電影的終結時,甘地說的一句話: 真理和愛必定獲勝。浮泛在恆河水面,恆河的水川流不息,也象徵真理和愛的永恆不息。
- 學生所寫的精采句子太多,不能盡錄。
直到執筆的時候,筆者先後給本校中七生欣賞了《錦繡良緣》(節錄)和《甘地傳》。在播放 這兩套電影的過程中:之前、期間和之後的各個階段,筆者必先給學生口頭的導賞和指引, 一方面可避免學生以為上倫理課就是看電影的誤解;另一方面,作為教師,因為學歷與經歷 都比學生豐富深厚,教師能選取適當的電影以配合教學,並把握電影的背景、內容和導演的 製作動機去導引學生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愛」的根源,這些電影欣賞才有意義。
筆者剛才說電影欣賞的三個階段,三個階段都重要。筆者會在「之後」的一關派發電影欣賞 指引並著學生根據教師指示完成課業。這樣,一方面可考查學生能否掌握教師的指引而作出 適當的回饋;另一方面可讓學生思考電影裡的人物、語言、行為、活動、情節和情景的個中 意義,從而思考生命中的物質以外的生活底蘊。
筆者在拙作中曾提及會把智慧書穿插在這兩套電影當中,形式很簡單:學生先以小組匯報所 選讀的「書」的心得,教師後回應和總結。這是筆者對課程的原先安排,但在施教過程中會 有很多變數,例如學生研讀聖經的已有知識不足,在教師著學生以小組研讀時,當中可能出 現互相推委工作的責任,小組的匯報因此無疾而終。遇到這種情況時,筆者就讓學生自由選 擇研讀某些章節,並從中述說研讀的方法和見解。
學生在匯報《德訓篇》時,他們選讀了第 5 章 5-17 節「真朋友與假朋友」。筆者就以同書第 12 章 8-19 節「如何分辨真假朋友」及第 13 章「交友之道」回應。既然談及人與人的關係, 筆者藉第 17 章 1-12 節「天主造人的目的」,讓小組帶領全班同學理解「人」來到世上的目的。 從這次分享,學生嘗試了解人與人建立關係到人與主建立關係的脈絡。學生,特別是負責的 一組更能體會二者之間的微妙關係。
《錦繡良緣》的序幕以歌曲《傳統》唱出了人的位際關係,這和諧的位際關係引領人朝向天 主,如同電影中的男主角(父親)每一次向天上的父親說話(祈禱)時,與觀眾的眼睛聯繫 起來的視線引領觀眾和他一起凝望天上的父親。
學生對甘地在《甘地傳》中要求他的妻子與公社裡的婦女一樣輪流清理廁所、個子矮小的他 初次端站在講台上向著民眾與英國殖民官員講演民族大義、遭受英國官員逼迫時仍能堅持到 底的片段印象深刻,筆者就在學生研讀《訓道篇》時著眼第 1 章及第 3 章 1-8 節,人類歷史 雖然長流不息,但是人類製造的災難似乎循環又循環,筆者著學生思考《訓道篇》第 1 章的 意義與他們所認識的歷史與生活有甚麼關係,《訓道篇》給他們甚麼提醒,他們怎樣回應;又 第 3 章的章節要他們怎樣調適生活?甘地怎樣從中運用了聖言解決國內的鬥爭和國外的輿 論。這樣研讀聖經令學生觸摸著的聖經充滿活力。
筆者著研讀《箴言》的一組只專注第 23 章 1-8「飲食的儀態」及第 31 章 10-31「賢婦贊」。當 學生分享這兩段經文時,他們的反應都在筆者預料之內,他們奇怪連聖經都教導人們飲食的 規矩,這不就是說明聖經的活力嗎?之後,小組的組長在誦讀「賢婦贊」後卻長嘆一聲。當 筆者提問這男生是否好女孩難找的時候,班上的男孩都熱烈的笑起來,筆者不說的太多,只 向著女同學說好男孩也不容易找啊。於是,當他們欣賞這兩套電影的時候,他們對片中的人 物的言語、行為和處事的方式都特別留心:到底甚麼才是生活?
筆者著學生研讀《智慧篇》第 7 章 1-14「生死人人相同」及「智慧的高貴」並著他們在所接 觸的生命歷程中,談談這兩段經文對他們起著甚麼意義。他們不斷在這兩套電影和筆者的提 問中尋找、思考和交流。
同樣的教學模式,同樣的教學材料雖然重複使用,但對象不同;在「學生為本」的原則下, 教學內容可以剪裁增刪──我勞苦,並不是單為我自己,也是為一切尋求智慧的人們。(德 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