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檔案
元元
課節剛開始,筆者請學生閉起眼睛,專注自己的呼吸,但要保持清醒。大約5至10秒後,筆者說出以下物件以帶領學生進入另一個空間:我的眼前出現了一杯士多啤梨冰淇淋,它慢慢地飄浮到我嘴邊,我現在聞到水果的香甜味道,舌頭分泌出唾液,我不動聲息地嚥了一口唾沫,軟滑的冰淇淋貼近我的嘴邊,我的天啊!我情不自禁地張開了嘴巴,吃了第一口香滑的冰淇淋,嘩!這個時候可以吃上冰淇淋實在美妙。生活會否就是這麼簡單而容易滿足的呢?冰淇淋在我口腔慢慢地溶化,不再是冰淇淋的冰淇淋化作咕嚕、咕嚕的聲音輕輕地經過我的食道淌流到胃壁的每一條神經線上,我的胃現在充滿著香甜。我平日有否安靜下來給自己、家人和朋友欣賞像這些簡單不過的生活體會?欣賞的同時,有否感謝設計者、製造者的才華與毅力?我自己又是否每一天都只在坐享其城而沒有回饋?這口冰淇淋真可口!我貪婪地張著嘴渴望大口大口地嚥下它,不,我還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好了。只為細嚐這口不再是一口冰淇淋的冰淇淋……
這「熱身」的媒介可因應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進行練習,不一定是食品--冰淇淋的(白粉筆、橡皮圈都可以),目的只是引領學生透過言語與思考刺激學生的感官而產生反應,又從反應中思考物質以外更深層次的精神意義。筆者試圖訓練學生透過「重新」接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從而聯想及重組新思維,以達到體味生活的底蘊。然而,這底蘊又源自哪裡?答案是沒有硬銷的「主」,但至少讓學生思考「人」不可能「甚麼都不信,只『信自己』」。
說實在,筆者進行這「熱身」時,也不是全體學生都樂意合作的;不過,筆者堅持一個信念,就是學生只要留在課室,不參與的亦在參與。那麼,學生自然在教學活動後領略合作與不合作的效果。
接著,筆者著學生說出「木」+「口」可以組成多少個漢字來,學生反應熱烈……因為「木」與「口」的不同組合可以出現新的字形,於是就出現新的意義。之後,筆者在黑板上寫下這麼一個假設,著學生在10分鐘之內完成在紙上。假設如下:
你現在擁有--
- 一千萬港幣,
- 博學多才,
- 24小時的壽命。
在最後的一天裡,你將會怎樣善用這三項「財產」?
學生運用「財產」的書面計劃出奇的善良、孝順、睿智、可愛、有趣、感性而週到;更甚者,有一些計劃把自己的肉身「全數」捐出作器官移植和醫學研究用途;一些合作地寫下「遺囑」後便慨嘆人一天或是一生營營役役為的只是與家人或是愛人或是好友在一起,追求的原來是簡單不過的「愛情」;一些慨嘆自己從來沒有想過個人在世上還有多少時間,可能很長,也可能很短;不過,能夠知道自己的大限反而懂得認真地思考生命應該怎樣過才是最恰當,最完整。
對於學生的「心底話」,筆者樂意看,同時也樂意給每一個學生回應。說實在,筆者給學生認真的回應,學生心中有數。筆者批閱學生的「計劃」後在課堂中作出簡單的總結,就如「木」與「口」的組合練習中,不同的學生可以想出不同的「計劃」,這「計劃」於是就有了新的意義,單純地按照個人的需要而計劃出來的,我們只須好好的欣賞和尊重每一個「計劃」,不必追問當事人來滿足個人的好奇心。
不過,筆者在這教學單元中進行了一個實驗,一級四班中五中,筆者安排了一班作口頭「計劃」,另外三班作書面「計劃」。得到的回應就是,口頭的一班不大願意和認真地說出心底話,只目光散亂地、唯唯諾諾地說甚麼環遊世界、大食會、買凶幹掉仇人、慈善用途甚麼的,聽來頗有點言不由衷!筆者感慨學生年紀輕輕就學會在朋輩前保護和掩飾自己,確實可悲!暫時打消學生在課堂上口頭分享的念頭。
最後是聖經「理解」部分,筆者選取了:--
- 瑪25:14-30「塔冷通的比喻」;(思考指引:1、塔冷通的意思是甚麼? 2、主人的安排與三個僕人怎樣處理手上的塔冷通?主人回來後怎樣教訓與勸勉僕人? 3、三個僕人當中,你會是哪一個?為甚麼?你又最欣賞哪一個?為甚麼?)
- 谷6:30-32「首次增餅的『序幕』」(1、耶穌與門徒的關係; 2、耶穌提議門徒先作甚麼?為甚麼?反映出耶穌與門徒甚麼關係? 3、我們與親友、師長以至近人又是怎樣的關係?為甚麼會是這樣的?)
- 路10:38-42「瑪爾大和瑪利亞」(1、兩姊妹中,你會是哪一個?為甚麼? 2、耶穌怎樣回應瑪爾大?你同意嗎?為甚麼? 3、實際生活中,我們會是哪一個?為甚麼?)
- 路12:13-21「戒貪世物」(1、經文開首,群眾邀請耶穌作甚麼?耶穌怎樣回應? 2、耶穌之後給群眾說了一個怎樣的比喻?你認為「主角」聰明還是愚昧?他做了甚麼? 3、20-21節告誡我們該追求甚麼?你認同嗎?為甚麼?)
問題:如果把這四篇經文串聯起來,主題只有一個,你認為我們該怎樣活好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