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冇之間

下載檔案

元元

課前祈禱後,學生的眼睛只看見熒光屏顯示了這個問題:「我」有了一千萬元,我會怎樣分 配它?為甚麼?不必在問句前加上「如果」,好讓學生沒有空間去思考問題內容的可能性。 學生馬上就被問題牽引著,他們在思考這問題的同時,筆者把工作紙分發給他們。不要以 為學生就乖乖地任由擺佈──他們會要求筆者提高金額,甚至是允許他們選擇金額的幣 制,如英鎊、歐羅之類。學生就是趁機會熱鬧熱鬧地胡亂提議,筆者都容許他們的思想空 間偶然「放任」一下,為激活學生的參與動力,筆者請他們在工作紙上註明所選擇的幣制。 可是,說也奇怪,他們當時的要求並沒有註明在作業上,還是依照本來的題目指示完成作 業。

這一級中五生跟過去的中五生構想沒有兩樣,學生的表達方式雖然不一樣,但他們分 配的對象和範圍離不開家人、朋友、貧苦病弱的人、慈善團體,還有就是自己。分配金額 比例以「親疏」為準則,大比數撥備歸父母親所有,其次的是祖父母和兄弟姊妹,然後是 親戚,朋友和陌生的貧苦者;其餘的作為個人的使費,儲蓄和慈善團體的捐贈。在「受惠」 的慈善團體中,他們樂意捐給宗教團體發展義工服務,國際組織反而是他們的次選。有關 個人分配方面,筆者閱後也被感動──他們總安排家人和朋友與自己一同吃喝玩樂。這一 種與人分享的精神確實值得欣賞和鼓勵的。

「熱身」之後就是經文賞析。筆者選取了《谷》12:41-44(稱讚窮寡婦)及《瑪》6: 31-33(依恃主的照顧)兩段經文。前者,學生對「文字」都似曾相識;後者,學生坦率地 表白他們沒有這份信心依靠天主。讀者認為可以怎樣啟發學生呢?

前段經文,筆者著學生從富人和窮寡婦兩個角色中,只從他們的身份、行事和處境去 選擇其中一個角色,然後解釋選擇該一角色的原因和動機。從中,學生雖然只十五、六歲, 但他們的思考方法確實很成熟。從俗世角度看,學生的決定當富人是沒有錯的,至少,他 們還願意與別人分享所得,只是「給」的不夠多。學生中也有願意當窮寡婦的,他們解釋 窮寡婦已近乎一無所有,她能領會「沒有(冇)」財物與冇親人依恃的苦況與困境,她更能 慷慨地付出。她的付出令比她更貧窮的人有益。

「分配」的作業中表達了他們重視物質生活時,往往顧及與他們的近人分享,筆者鼓 勵他們持守這份美德,這份美德是天主的恩賜。學生不大明白筆者的意思,筆者藉著他們 的疑問,給他們這樣解釋:「就好像同學在作業中『擁有一千萬』時,就可以把金錢作不同 的分配。就是說,因為我們先比別人『有』,所以我們才可以令『冇』的人都和我們一樣的 『有』;相反,當我們『冇』的時候,我們冇能力令『冇』的人『有』起來。既然我們比冇 的人幸福,為甚麼還計較分文?這『有』不獨是錢財,還包括我們各種不同的能力;簡單 如當我們的發音系統健全時,可以利用我們的發音系統親善地向人們問句好,安個慰,……」 學生恍然明白過來。

談到依恃天主的照顧時,筆者反問學生為甚麼他們會說窮寡婦因為近乎一無所有,所以更 能慷慨地付出。這份動力從哪裡來的?如果她沒有謀生的自信能力,她憑甚麼把所有的都 送出去?學生在疑惑和無言以對的時候,筆者給每一個學生觸摸一個美國硬幣。當他們都 好奇筆者在玩甚麼把戲時,筆者著他們紀錄下在硬幣中所有的圖案和英文短句,並聯想這 一些圖文有甚麼象徵意義。這學年來了一位經濟科代課老師,這位老師沒有讓他們觸摸這 一個美金,但卻在講授「貨幣」的單元時,在黑板上寫了這麼一句話「In God We Trust」, 然後對學生說:央央大國如美國都要信靠主。何況我們呢!這兩句話是學生轉述的,筆者 聽後只驚歎:連經濟科老師都給你們說「信靠主」,你們當時怎樣回應她呢?學生只驚訝美 國人以強者自居,為甚麼在硬幣上刻鑄了這一句話。筆者補充說:不單只鑄在硬幣上,連 一百美元的鈔票都有這句話。正是筆者著學生思考硬幣的圖案的原因。

學生中傳來「鷹!」,「是鷹!」的回答。那麼,鷹除了代表睿智之外,還代表甚麼?「自 由!」。那麼「自由」又來自哪裡?

「不要糾纏於物質錢財。」。那麼,放下物質錢財,我們又怎樣生活呢?

……

課室剎那間的安靜挺舒服自在的!

筆者說:In God We Tr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