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窄……心寬

下載檔案

元元

當學生對各種現況(這裡包括他們接觸的人、事、物和境)感到不滿的時候,作?他們的師 長,您會怎樣勸勉他們不但要面對現實,還要把現況活得更充實、更踏實,並且讓他們感到 自己的存活已經比身邊的人,近人,好;或是更好呢?「更好」之後又可以怎樣存活?

筆者教導的中四級學生挺能坦率地表達他們對自己生活的感受與意見,而當中的所感所見和 所言離不開他們生活中所接觸的人、事和物。

還沒開始新的課題前,筆者就讓他們寫一寫他們對目前生活的「滿」與「不滿」。這個「寫」 不但需要紙和筆這兩種工具,重要的是學生須要在腦袋的記憶中提取各個零碎的,或連續的 片斷,然後作出評估、衡量、欣賞和分析,最後寫出個人的評價。

收到的「寫作」離不開學生對家人、朋輩、師長、學業和環境的互動關係與影響。 當中,又以「不滿」比「滿」的多。如果從積極的角度看,這反映學生對現況的所求;從消 極的角度看,也反映學生對現況的索求(求諸近人而不求諸己)。

*「我希望父母可以讓我花更多的零用錢。」

朋輩的回應「父母不是你的提款機。」
也是回應「父母生育我們,就要供給我們的一切需要。又不是我們要來這個世界的!」
回應再回應「你以為你自己可以供給父母甚?」
筆者先點頭後說:我們可以供給父母甚麼?子女在家庭扮演甚麼角色?

*「我的同學跟我交朋友,只是把我當成他的『阿四』。」

朋輩的回應「朋友之間就須要互相幫忙,不願意被利用就跟他們說清楚。」
也是回應「怎樣開口?他們會覺得我斤斤計較,連朋友都沒得做了!」
回應再回應「沒得做就不做了!互相利用就不是朋友。」「還是現實一點吧。好聽的,就是 互相幫忙;不好聽的,就是互相利用。」
筆者還是先點頭後說:我們是群居的生物,?甚?我們說我們是有靈氣的生物?當中蘊含了甚 麼意義?人之所以有人格,基於甚?道理?

*「我們最討厭我們的班主任,她憑甚麼不准我們在小息時留在課室,還要我們每一個小息後 必須在操場集隊才可以上課室。真麻煩!」

也是回應「對啊!對啊!我們要求換班主任。」
回應再回應「沒錯!我們做錯了甚麼?」「還是換個班主任,給校長寫投訴信實際一點。」「你們不是來上課的就退學吧!」(議論中,隱約傳來顫抖而微弱的幾個聲音。一剎那,鬧哄哄的議論急劇降溫……霎時,鴉雀無聲。) 
筆者還是先點頭後說:我今天早上收到你們班主任的通知,要求任教你們的老師都要在每一 節課後寫下你們上課時的表現,她本人會在每一天的班主任節跟進有關你們上課出現的情 形。為甚麼我們老師要這樣做?你們的班主任都在通知裏具體地說明一切。我看後感到很詫 異!

當中,有同學的財物,如手提電話、錢包、隨身聽、書本不見了。我想,失去財物的同學以? 同學都是可信任的,所以就安心把自己的東西放在抽屜裏,書包?,可是,班裏卻有同學做 出令人失望的行為來。我在錢包裏的鈔票沒有被人拿走之前,皮包是沒有扣上密碼鎖的,但 經過在教員室的那次失竊後,我不輕易放置我的,或是別人的手提包,錢包,甚?的。事前, 我覺得這所學校裏沒有小偷。事後,我對學校裏的人存有戒心,心裏感到很不安。我想,失 去了幾百塊錢是一時的刺痛,對學校裏的成員失去了信心才讓我沉痛。你們想,班裏的同學 對每一個同學的信心會遭到多大的打擊呢?同學們有否想過?作為班主任更須要確保班裏 每一個學生的人身、財物和學習應得的權利。 麼行為?我想,每一個人都有明顯的和不明顯的不足與缺憾,我們不應該用這樣的心態去傷 害近人。

也是回應「我們不是你想象中的善良。」 回應再回應「沒錯!我們做得太過分!」「班主任自從教導我們這一班後已經病過很多次。」 「是。我們只會給同學和學校麻煩!」 筆者先點頭後說:我過去就當過擁有最多「超級性格巨星」的一班的班主任。因為處理學生 的事情而被學生投訴,學生當然有表達他們不滿的權利,可是,言語必需真實恰當,不然, 言語變成譭謗就令人反感。校長收到學生的投訴信後必須跟進,因此,我曾花了不少時間給 校長解釋學生投訴信裏的所言和所指。解釋是必須的,但為處理學生的言語行為不當而自辯 卻令我沮喪。我才醒覺一個人的「無知」才可悲。你們當中一個說的「你們不是來上課的就 退學吧」擲地有聲。你們停止你們的議論時,不是告訴了這課室裏的每一個人該做一個怎樣 的學生嗎?

同學都是群居而有靈氣的生物,這次討論給你們甚麼啟發?

欺負人的和被人欺負的都若有所失和若有所思。

協助筆者播映錄像短片的學生打點一切,《阿布的福音》的聲、光、影沉潛入學生的腦海裏……

三十多雙眼睛泛著複雜的情緒--我們確實無知。

學生的「寫作」與事後的討論,筆者與他們選讀了《瑪 26:33 及 69-75》。章節中的伯多祿 怎樣對待愛他的主耶穌?我們在抱怨或不滿中有否背棄愛護我們的人,尤其是我們的父母、師長、朋友,甚至生活的環境?同學對伯多祿前言不對後語有甚麼看法?伯多祿為甚麼痛 苦?我們有否類似的生活經驗?事後怎樣改過遷善? 

看罷布女士的遭遇,你有甚麼啟發?嘗試從你的生活中,找出一些你欣賞的人、事或物。為 甚麼?

筆者一方面提醒學生接受自己的不足和求諸己,一方面?明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順逆。盡力後 仍無所得時,我們可以做甚??《若 21:1-14》中的門徒怎樣聽從復活的耶穌的指示而行動?

筆者補充:「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