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檔案
元元
筆者派發期終試卷給這一班中二級學生師時,沒想過會看到他們如此渴望知道自己成績的眼神──忍不住笑了一笑!接著對他們說:這一次考試的成績比上學期進步多了!是甚麼原因呢?有明顯進步的學生代言人,唯一的一位男班長,立刻搶著說:倫理科都不合格好像不太合理!筆者環視課室裡各個學生的神色:期待的、盼望的、喜悅的、擔憂的、充滿信心的、滿不在乎的、焦急的……「豐富而不掩飾的感情流露」是否這整整的一個學年的「情意教育」所培養出來的成果?
如果說倫理及宗教科是「講耶穌」的話,筆者心目中的「耶穌」就是「愛」──天主就是愛──教學的內容自然離不開愛。愛由心生,只是有之於內,而形之於外吧了。──筆者樂意看見他們重視自己所學習的各個學科,尤其是他們一向忽略的這倫理及宗教科,今天,他們竟然為這一科焦急起來。
筆者按學生的學號逐一派發試卷,同時給他們讚賞、認同、鼓勵和勸勉。畢竟,百分之九十五的學生都進步了;筆者告訴他們兩個學期的成績平均合格率是百分之八十五,筆者為學生的認真學習而高興。喜悅的神色一再流露在他們的面容上──歡顏好看極了!
派發試卷的時刻免不了「有人歡喜有人愁」,情感流露之後,筆者與學生重閱考卷的內容;他們仍然認真地聽著筆者所講論的每一個答案,還一心二用地瞄了瞄隔壁同學的答卷──看看筆者的打分有否偏差。學生這麼重視他們的分數,還懂得每一科的成績對升班都很關鍵。提及試卷中的其中一條開放題目(題目是「你曾否幫助過別人(近人),和會怎樣幫助他/她(們)?」)時,筆者先讚賞學生懂得關心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還想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去幫助這些人,這是不錯的愛心行動。不過,三十五人中,筆者很詫異當中有一個學生這樣答:「我從來沒有幫助過人,也不知道該怎樣幫助別人,因為我從小就有家人愛護和關心,我不用幫助別人」。當筆者把這幾句話簡略地述說出來時,本來安靜的課室霎時泛起不安的空氣,「怎可能的!」、「誰寫的?」、「他既然有家人愛護,他應該愛別人!」、「老師,你給他多少分?」、「怎可能!最好是零分。」……紛紛揚揚的議論中,筆者示意學生安靜下來,然後告訴他們只給了那一位同學0.5分,然後解釋這學生單純得坦白,可惜欠缺對別人的關顧,這個學年的學習重點是「耶穌基督」,耶穌基督就是愛,筆者因此特別強調學生在思言行為上要有愛心。學生本來明白筆者的意思,經筆者再這麼一說,他們的領會更深;這無疑是最後一課的重要一課。
回想學期初剛接手教導這一班時,學生表現得戰戰兢兢,隨著他們掌握了筆者的教學模式,及筆者摸索了他們的性向而調適自己的教學方法後;這教學上的磨合使教學的幅度更深更廣和更有人情味──就是説,他們願意表達他們的心底話──如果他們不是得到鼓勵、模仿、分享和同行者的經歷,他們難以自然地流露那份純真的感情。
總的來說,筆者用的方法不外是:
- 先嚴後寬:聽說他們是出名的搗蛋鬼,老師一放鬆,他們決不放過擾亂課堂秩序的大好機會,「玩」比天還要大──老師不得不「先發制人」──先讓學生知道「我」是對「你們」有要求的──畢竟,愛確是有要求!
- 不可不讀:愛搗蛋的學生不會「笨」,這是至理。他們最多只是躲懶罷了,精簡教學內容讓他們可以細嚼慢嚐是一個方法。背誦的經文不宜過長,先讓學生念一、兩句,然後逐漸增加,他們就覺得誦讀或背誦經文並不是苦差。筆者還發現他們在聖經故事的講述、經文誦讀後,他們先説後寫的內容及心得一次比一次多、一次比一次深,有時候還很有體會和見地。這是筆者所期望的,但他們的「進步」是比筆者預期的快。感謝主!播種的是教師,培植的是天主。
- 共度慶節:兩個不可錯過的佳節──聖誕節和復活節,教師稍為想一想:一張賀卡、一粒糖果、一句或幾句祝福叮嚀的話語都可以是傳達心中對受惠者的愛護、鼓勵和訓勉,甚至是跟他們玩玩遊戲,熱鬧熱鬧一下。讓ICQ的新生代碰觸教師親手寫的文字和小禮物,才發現他們心目中的「嚴師」都有「人性」的溫情。
- 宜同兒童:教師能接受中二級看動畫嗎?能的話,是師生的福氣。筆者任教的一班就是「動畫愛好者」,那麼,在放映相關主題的電影前,嘗試先詢問受眾的意見,例如看「動畫版」還是「真人版」,由學生作主讓他們感受自己也是教學的持分者。學習動力相應提高。
- 不忘獎賞:學生正面積極的學習表現,教師不可掉以輕心。一個十字架、一幀聖相、一葉書籤都可能是不言而喻的讚賞標記。教師就放膽把自己挑選的小禮物送出去罷──當然,也送上教師的嘉言美意!
新的學年又開始了,讓我們在主的引領下,給我們的小羊開拓奔向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