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天主子民書︰教會生活和使命中天主聖言》與教理講授的工作

普世教會於2008年10月5日至26日,假梵蒂岡舉行第十二屆世界主教會議,主題為「教會生活和使命中的天主聖言」。就會議討論,普世教會於11月24日頒布《致天主子民書》。本文以導讀方式,結合文件的要點,希望與傳道員一起反省天主聖言在教理講授工作的應用:

序言

主旨──每一個人都需要聆聽天主聖言的聲音和光照,而天主聖言就分四個階段,進入人類的歷史和生活:

第一階段:聖言作為啟示的聲音,進入世界和人類歷史

#1  天主以祂的聖言,造生萬有,又以說話的聲音,自我顯現。

#2  天主與人類對話,也在人類犯罪後,以「言出必行」的許諾,施予拯救。

#3      天主與人相遇,祂的話被保存和抄錄於「約版」中,此乃舊約法律。

  「因此,那具有效力,既創造又拯救的天主的話,就是存在和歷史,創造和救贖的根源。」因著天主聖言,我們獲得啟示的真理與生命:

- 天主聖言以成文的方式──聖經,傳佈天主的話。

- 天主聖言藉聖神內的傳遞──聖傳,使人領悟和見証天主的話。

- 天主聖言藉著教會的訓導,給人守謢和詮釋天主的話。

教理工作的反省:

 

-教理講授要從人類聲音──歷史文化和時事生活中,指証天主啟示和真理的聲音,使人更易認識和接受天主聖言,更能日漸肖以降生的聖言──耶穌基督。

-教理講授基於三大依據,宣講救恩的喜訊:一是基於聖經的訊息,使人認識聖言;二是應用聖傳中禮儀,敬禮,祈禱和見証生活等,使人在信仰氛圍中吸取聖言;三是忠於教會訓導,向人闡釋聖言。

 

第二階段:聖言降生成人──耶穌基督,拯救人類

#4  「聖言成了血肉」進入了時空,取了人的面貌和特徵,與人圓滿交往和相遇。

耶穌基督是降生的天主聖言,度歷史和人性的生活,藉著其死亡和復活,為我們彰顯榮耀和超性的生命。

#5  寫成文字的天主聖言──聖經,如同降生成人的基督,同樣「有血有肉」:

   - 聖經具有人類作者的特有語言、文化和文學模式,「廻響著人性的歡樂及淌流的眼淚,並且載有不幸者的哀禱和相愛者的愉悅。」

   - 聖經出於天主作者的啟示,在聖神默感下完成,蘊藏著超性層面。

#6      因此,我們要應用釋經學的不同方法和取向,分析聖經的歷史和文學,同時也要以教會活生生的傳授和信德,對其超性意義加以領悟。

「釋經學必須與靈修和神學傳統彼此牢固交融,以免把耶穌基督和聖經的天人一體性分割開來。」

教理工作的反省:

 

-傳道員在備課時,可應用不同的釋經方法,為求了解每段聖經在當時歷史文化下的本有訊息,以及在信仰光照下的超性意義,再而引申配合現時代和對象的倫理與生活訓示。

-但在教授要理,我們並不是著重釋經,也不是傳授聖經知識,卻要把聖經的信仰,神學和生活幅度整合為一,為使人獲得救恩的喜訊,與降生成人的聖言基督相遇。

 

第三階段:聖言以教會作為居所,臨現於教會生活中

聖言以伯多祿及宗徒們傳下來的教會團體,作為其居所,建基於四大支柱(宗2:42):

#7  第一支柱是「宗徒的訓誨」,即以天主聖言作為宣講的中心,包括

- 福音初傳:把耶穌在傳教之初所傳布的天國喜訊,向世人作最初和基本的宣布。

- 教理講授:給信友廻響天主真理的聲音,要他們「借助聖言,發展對於基督奧秘的理解,從而整個人被聖言所充滿。」

- 彌撒講道:由救恩事蹟及禮儀經文,引入信友生活的意義,使人因著與聖 言相遇的重要時刻,產生皈依生活,此乃聖言宣講的高峰。

「宣講、教理講授和彌撒講道,都必要有誦讀和領悟,講解和詮釋,及心靈的投入。」

#8  第二支柱是「擘餅」,即以天主聖言作為生命的食糧

   - 聖道禮儀成為天主子女的生命之言,使人與基督相遇。

   - 聖祭禮儀成為天主子女的生命之糧,使人與基督結合。

 感恩禮是「聖言以自作犧性的身體,充當我們食糧的至高行動,是教會生活和使命的泉源與高峰。」

#9  第三支柱就是「祈禱」,即以天主聖言與主相遇

   - 按照禮儀年,每日誦唸以聖詠集為本的時晨頌禱,讓我們得與聖言契合。

- 「聖言誦讀」(Lectio divina)以閱讀,默想,祈禱和默觀的方法,引領人在聖神內的祈禱氣氛中,進入聖言的寶庫。

這樣的祈禱精神,如同「聖母瑪利亞的形像,她把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

#10       第四支柱就是「友愛共融」,即把天主聖言,予以順從和實踐

   - 我們以正義和仁愛,在生活和社會中作見証,把聖言活生生地展示出來。           

- 「在聖言居所內,我們會遇到與其他教會和團體的兄弟姊妹,彼此間雖仍有分歧,但都與我們一同尊敬和愛慕天主聖言」,在合一路上走向圓滿。

教理工作的反省:

 

- 教理講授建基於教會的第一支柱,其職務是宣講聖言,為「完成宣講中的雙重行動」,一是由救恩事蹟引出信仰訊息,二是返回目前生活作信仰回應與實踐。此外,教授要理必須與福音初傳,以及彌撒講道和彌撒後的延續培育,互相銜接,為使人達致成熟的信仰和不斷的皈依。

- 教理講授指向教會的第二支柱,因為「宣講的目的就是讓人與基督在聖事中圓滿相遇」,可見教理培育的過程,必須引導慕道者不時參與聖道與慕道禮儀,兩者都是基於天主聖言,孕育和滋養基督徒的信仰。

- 教理講授以第三支柱作為培育的目標,就是使慕道者常以個人和團體祈禱,尤其以聖言誦讀,體現和加深與主的共融;效法聖母瑪利亞,在任何情況下,與基督結合為一。

- 教理講授以第四支柱作為信仰的果效,就是使慕道者把信仰付諸實踐,以愛德,正義和合一的精神,作社會生活的見証,達致「思想上,心靈上和生活上的皈依」。

 

第四階段:聖言藉信友的福傳工作,走向世界各地

聖言的道路要貫通世界各地,與「追尋真理,正義與和平而展開世上旅程的各民族相遇」,這有賴教會的福傳使命,藉著以下工具和途徑達致:

#11 藉著現今世界的互聯網絡,傳播媒體,以及科技的發展

「聖經的話固然應以世上不同的語言版,以出版的方式作首次面世和推廣。但聖經的說話也應透過電台、網際資訊網絡、線上虛擬傳播頻道、光碟、數碼影碟、電子手帳等方式而廻響;它還應在電視和電影的螢幕上、書刊報章上,以及文化和社會活動上出現。」

#12 藉著家庭教育

「所以每個家庭都應有自己的聖經,以實際和合宜的形式保存著,誦讀它和用它來祈禱。同時,家庭也要提供應用聖經來作祈禱教育、教理講授和訓誨方式和例子,好使青年,少女,老人與兒童能聆聽、領悟、歌頌和生活天主的聖言。」

#13 藉著人生歷程和痛苦經驗,有助啟發人的明悟和心靈,使人體味到基督的福音,活出這歷史和入世的信仰。

「基督把自己賜給我們,令他曾承受和經歷過的痛苦和死亡帶來的救贖,為我們打開了復活的曙光。於是信友便有了宣告帶來希望的天主聖言的使命,透過與窮人和受苦甘苦與共;透過他對天國信仰的見証──即那真理和生命、聖德和恩寵、正義、仁愛及和平的王國;透過充滿愛的關懷--這愛不判斷、不定罪、只會支持、光照、安慰和寬恕,全按照基督的話而行。」

#14 藉著認知和尊重不同宗教的信仰和理念

「天主聖言在世界的路上,為我們基督徒製造了與猶太民族頻密交往的機會」

「我們信徒在世界的路上,也受到邀請,以尊重的態度與其他宗教人士進行對話,由伊斯蘭教開始……」

「基督徒還要與東方的偉大宗教傳統有著共同的理念,例如佛教……印度教……孔教……」

#15 文化藝術

「思想家、科學家及社會本身,也多次引用了聖經的精神和倫理概念(如十誡),雖然有時只是為反對它。即使有時聖經中的形象或思想受到人的歪曲,但人們仍承認它是組成我們文明和不可或缺的元素。」

「聖經也教導我們美學之路,即透過美麗的事物,而領悟和達至天主。」

聖經「使人發現各種文化表述的真正含義,尤其為找到自己的歷史、文化、人性和靈性身份。……教會必須把天主聖言向其他文化提出的價值發揚光大,好使這些文化藉此獲得淨化和變得更豐富。」

教理講授工作的反省:

- 教理講授使慕道者的信仰,扎根於教會的四大支柱,這一方面配合《天主教教理》的培育方向──信仰宣認、禮儀慶祝、倫理生活和祈禱精神,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慕道者實踐基督徒的先知、司祭和君王三重職務,即參與教會於聖言宣講,禮儀生活和社會見証的福傳使命。

- 教理講授及福傳工作,都可利用資訊科技、家庭團體、人生經歷、宗教信念、文化藝術,引導人接觸信仰,認識真理,再而歸依基督,成為天主的子女,分享天主的愛和生命,獲得降生聖言的救贖恩賜。

結論

  • 天主聖言對孕育基督徒信仰生命和福傳使命,是十分重要,這也是傳道員的首要和基本職務。
  • 各地教區牧者要帶動學者、傳道員及所有服務天主聖言的人,以言以行,繼續保存、傳遞和廻響天主聖言的聲音,而殉道者為主耶穌的作証,更能為信徒述說了聖言的力量。
  • 為了有效地聆聽天主的話,基督徒必須保持靜默,好讓天主的話能存留人心,對人說話,並在教會團體中產生廻響。而教理講授工作就是要使天主聖言,繼續於個人和團體生活裡廻響,使各人一同受聖言所陶化,再而感染別人,影響世界。